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的静谧,常常被各种调试乐器的声音打破。
加依村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之称,制作乐器的历史已300多年。目前,全村有7个乐器制作合作社,有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0多户村民中近一半从事乐器制作销售,2021年全村乐器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古老的文化和技艺有效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保障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文化权利。
各民族文化在传承保护中熠熠生辉
莎车县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传承人依力哈木·热依木的爷爷、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十二木卡姆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见证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从抢救、整理到保护、传承的整个过程。“现在,新疆多地成立了国家和自治区级木卡姆传承中心,多次举办‘十二木卡姆艺术节’等活动,各地都有木卡姆传承人。”5月22日,依力哈木说,他多次和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民间艺术团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参加节目录制和交流演出。
新疆大力传承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为保护新疆各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民族均有代表性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3处。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发展,汉族的“元宵灯会”、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民俗活动广泛开展。
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乌兰牧骑队的40多名队员是当地的“文化名人”。春夏秋冬,他们不歇脚地赶赴高山、草原演出,一年下来有几百场,马头琴、图瓦鼓、托布秀尔等表演最受牧民们欢迎。
今年58岁的新源县坎苏镇坎苏村村民加合努·吾哈斯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承人。加合努从23岁起创作,至今已发表了近300篇作品,其中有23篇文稿、10篇关于阿肯弹唱的研究报告在报纸期刊发表。2014年,他还加入了新疆作家协会。
加合努的经历也是新疆有效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的一个缩影。新疆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倡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不断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目前,新疆各民族使用10余种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在新疆各地的商业门店、邮政电信、医疗服务、交通标识等社会公共领域,随处可见多语种、多文种的便利化服务。
各民族文化权利保障全面有力
库尔班·尼亚孜担任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已经20年了。“这些年,从这个‘小窝’里飞出了好多‘金凤凰’。”他说。
20年间,库尔班的近千名学生毕业,他们中有考入国内名牌大学的,有出国留学的,更多的正在不同岗位上奋斗。看到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库尔班感到很幸福。如果当初没有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乡镇,可能会守着几亩地几只羊过一生。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新疆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享有文化权利,更多人则从不断提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享受着文化权利。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莎车县荒地镇布瓦库木村村民艾山·阿布都克热木的日常。“我家是村里的文化大院,要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所以要收拾得干净利索。”艾山说。红花绿叶的大院生机勃勃,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歌曲、舞蹈等让人乐开了花。大院里还设有阅读区、娱乐区,满足村民看书读报、宣讲交流和排练节目的需求。
去年起,全疆首批设立了55个“文化大院”试点村,“文化大院”成了滋养人心、凝聚人心、培育文明乡风的幸福大院。
多年来,新疆始终坚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有效满足各族群众文化需求,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修缮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础工程。截至2019年,新疆有公共图书馆112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06个、科技馆29个、美术馆60个、文化馆1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50个,有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102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68%和98.85%,形成了覆盖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全覆盖,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
塔城地区邮政储蓄银行员工吾热肯家的节日格外多,因为他家是由4个民族、23人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外,纳吾鲁孜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他们都会热热闹闹庆祝。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吾热肯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
抓饭、烤包子、家常拌面、烤肉……一进“和田食堂”,香味扑面而来。现在,“和田食堂”已成了乌鲁木齐市最火的餐饮之一。除了美食,“和田食堂”的装修也充满浓浓的民族风情,和田特色的壁画,艾德莱斯元素的茶具、餐具,员工都是和田当地人。这些吸引了不少疆外游客,不少人因此产生了去南疆旅游的念头。
麦吾兰江·图尔荪和宋恺是一对因美食而结缘的好友。麦吾兰江是土生土长的喀什人,是美食主播,用视频分享新疆美食美景,因眉毛特别浓,人称“喀什浓眉哥”。4年前,两人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一见如故。宋恺辞去工作,来到麦吾兰江的公司,专为他拍摄视频。互相理解、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互相帮助、发挥各自的文化优势合作,两人成了亲如兄弟的朋友,最佳的合作伙伴。
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悄无声息地带给人欢乐。在新疆,广场舞也别有洞天。乌鲁木齐市有300多支广场舞队,50岁的陈永生是众多广场舞爱好者中的一员,他最拿手的就是跳新疆各民族的舞蹈。3年来,他在快手平台已发布近4000条新疆舞短视频。他说,跳新疆舞是很多广场舞队的“标配”,有不少跳广场舞的场所,每天都设有新疆舞专场。大家一起认真扭脖子的场面非常有趣,也有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学跳交谊舞、健身舞等。广场上各种舞队同台秀技,在相互包容中,文化被无声地吸收、融合。
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