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观众在首都博物馆参观“传承 超越——双奥之路中华体育文化展”。展览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集中展示了古代体育文物及历届奥运会装备用品,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本报记者 吕家佐/摄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在北京落下帷幕,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却由此启航。2月25日,“换一个视角看‘国际话语权’——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说起”主题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2022北京冬奥会与国际体育大赛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表达意见的权利。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话语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信息传播力、舆论引导力、政治参与力和文化影响力。浙大城市学院长三角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郭晴表示,国际话语权是大国博弈和较量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国际话语权问题研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场域之一。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承诺,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高度赞誉。在走出冬奥、走入亚运会的时间节点上,探讨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话语权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魏伟谈道,“话语权”结合了政治与政策、外交等学术场域,体现出更多的实践需求。在国内有关国际话语权的研究中,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学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对国际话语权有着不同的诠释。从传播学领域出发,探索与符号学和权力话语相互依存的跨学科解读方式,可以探索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研究国际话语权的新路径。
重视体育媒介化的深度影响
进入21世纪,软实力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代表文化和政治吸引力的软实力,被视为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国际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体育重大事件作为跨国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新兴国家的重视。魏伟认为,作为当代体育与媒体深度融合的结果,体育媒介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体育的发展和走向,成为影响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作为体育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深度体育媒介化塑造了体育媒介化与全球化、商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体育专业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高度杂糅的关联。
北京冬奥会的电视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和收视人群已大幅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冬奥会,流媒体触达数创造历史纪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冬奥会是历史上第一届深度媒介化的冬奥会。魏伟表示,体育媒介化决定了各国赛事转播的权益,能够带来“主场优势”,掌控国际话语权中的准入权和规则权,成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尺度。
在体育媒介化对国际话语权的影响方面,郭晴认为,体育媒介化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正带给全球体育运动格局以深刻影响。同时,要注意区分体育媒介化实施主体的差异,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可行性路径。
用体育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时代赋予中国学界的使命和任务。
体育文化传播正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魏伟认为,在提升中国体育话语说服力方面,需要从国际体育组织中的领导权、体育话语权中的语言权和话语表达技巧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叙事方式的转变和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国际奥林匹克文化的丰富和延展。中华文化早已嵌入奥林匹克文化中,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中国体育精神更是深刻影响了今日奥运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在国际学术领域持续有力地发出“中国声音”,更睿智地讲述中国体育故事,这对当下志在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中国体育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结合自身从事体育国际传播研究的经验,郭晴认为,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需要国家在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要增强体育新闻生产者的国际传播意识、跨文化传播意识和修辞辩驳的能力,在合规守约的基础上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回应体育领域中的一些争议,避开西方媒介话语陷阱。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体育共情功能,拓展体育民间外交空间。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曾文莉提出,要用表征新时代的体育符号,消解西方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障碍。在传播内容上,要重视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实用启示;要以文化自觉的理性态度,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准确定位中国,从信源上形成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体育形象;要多维度理解海外受众的思维方式、需求偏好、接受语境等。
研讨会由浙大城市学院长三角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
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