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享有“金山银水”美誉的阿勒泰地区,是祖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里,阿尔泰山绵延千里,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静静地流淌,喀纳斯湖、乌伦古湖、三道海子等散落其中,高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地质奇观、沙漠戈壁等高品质旅游资源应有尽有。
在这里,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童话边城布尔津、红色小镇可可托海、桦林绿城哈巴河、草原水城福海、戍边红城吉木乃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构成一道美丽的千里画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勒泰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融入“旅游兴疆”战略布局,将旅游业作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支柱产业,通过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级冰雪运动目的地,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旅游业发展红利。
调结构
旅游业异军突起
虫鸣啾啾,松涛阵阵,丰茂的草场上繁花似锦,绵延的山脉中白云悠悠。7月,美丽的喀纳斯张开怀抱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迎来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
“7月23日,景区日接待游客首次过10万人次。今年以来截至7月27日,景区共计接待游客37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六成多。”7月28日,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局局长栾伟林说。
“人间净土”喀纳斯,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籍籍无名到闻名遐迩的国家5A级景区,其发展历程是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生动缩影。
“喀纳斯旅游资源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退休干部、原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局长史发强说,当时,在沿海省市发展旅游业的影响下,布尔津县以喀纳斯湖为重点,开始发展旅游业。
进入21世纪,喀纳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路通了,宾馆建起来了,旅游服务逐渐完善。2007年,喀纳斯景区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名声越来越响,游客也迅速增多。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998年至2008年,喀纳斯景区接待游客量从4.6万人次增加到37.6万人次,增长了8倍。到2018年,喀纳斯景区接待游客688.98万人次,较2008年增长了18倍,实现旅游收入79.15亿元。
以喀纳斯景区为龙头,阿勒泰地区相继编制实施了《阿勒泰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阿勒泰千里画廊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环阿尔泰山(中俄哈蒙)跨境旅游合作区发展规划》等,该地区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可可托海风景区、白沙湖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阿勒泰地区目前已有3个国家5A级景区,成为全疆拥有5A级景区最多的地州。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阿勒泰地区拥有A级以上景区28个。2018年,阿勒泰地区累计接待游客228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34亿元,较2017年同比分别增长43.6%、108.5%。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阿勒泰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据阿勒泰地区统计公报显示,2002年,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22%、30.06%、34.72%,至2018年,分别为18.1%、36.4%和45.5%,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阿勒泰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我们着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主体,牵动一产、托举二产’的发展格局。”阿勒泰地委书记张岩表示,阿勒泰地区将以旅游业为主体,做到产业围着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走出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护生态
老矿区美丽蝶变
“采矿停了,但父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永远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7月25日,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运营部经理、自称“矿三代”的谭胜利声情并茂,为游客讲述“功勋矿”三号矿脉的故事。
蒙蒙细雨中,游客络绎不绝。伴随着谭胜利的讲述,上世纪50年代矿工们手握铁钎、抡起大锤,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依稀浮现。
曾经的可可托海镇,因矿而生,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鼎盛时期被誉为“小上海”,历史上为我国的航天工业、国防工业及偿还前苏联外债作出重大贡献。
如今的可可托海镇,因矿重生。1999年,可可托海矿坑停采;2013年,作为全国五个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之一,可可托海矿区开始向旅游产业转型。
“刚开始开发时,景区是土路,没大门,路边竖着一个喷绘招牌,还经常被风刮倒。”谭胜利说。
后来,土路变成柏油路,旱厕改水厕,树多了,山绿了,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工矿区变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谭胜利告诉记者:“政府支持力度特别大,今年给了几百万元项目资金,用来改造公厕。”
依托“功勋矿”三号矿脉、地标性建筑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探秘之旅阿依果孜矿洞,如今,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成为自治区干部红色教育基地,“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的老厂房、老设备、老矿坑,成为发展旅游最好的红色历史遗存。以“红色体验+特色工业观光”为核心的主题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据谭胜利介绍,今年,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日接待量最高达3800人次。
“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另一座富矿,也是我们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谭胜利说。
矿区变景区后,加上5A级景区可可托海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来可可托海镇的旅游大巴车和自驾游车辆多了,宾馆一家家开起来,民宿也悄然升温。在距离可可托海镇5公里的额河第一村——塔拉特村,村民纷纷开起了民宿、农家乐。
以前的老厂房,现在开发为文创基地;已退休的老矿工巴哈提别克,收藏了许多与矿区有关的老物件,还经常去给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参加培训的干部们讲述老物件的故事,宣扬红色文化;作为矿工的后代,谭胜利表示:“我要像父辈一样,传承红色基因,把汗水洒到这里,把家乡的好风景保护好。”
“大美新疆,我们来了。”7月26日,可可托海风景区云雾氤氲,青松苍翠,白桦飒飒,清澈的额尔齐斯河河水奔腾而去。来自黑龙江省的陈勇和20多名亲友一起,边走边拍照。“自然风光独特,三号矿脉令人震撼,这一次来新疆旅游,真值!”陈勇感慨道。
富群众
端牢旅游“金饭碗”
“我们在这里住了3天了,来之前只想到新疆的风景好,没想到民宿也住得很舒适。”在村民托肯·依马什家,来自江苏的游客俞瑞说。
托肯是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合孜勒哈英村村民,村里首批开办民宿者之一。走进他的小院,青菜鲜翠,花香四溢。屋内气派的客厅、整洁的卧室、干净的卫生间,颇具特色的装修引来游客的称赞。
“2016年底开始试营业,去年收入十几万元,今年游客比去年多,不愁没钱挣。”托肯乐呵呵地说。
合孜勒哈英村坐落在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我们村邻近景区,乡亲们要致富,就要端牢旅游这个‘金饭碗’。”阿勒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驻合孜勒哈英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彭鲁成说。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红叶林民俗家访旅游协会,把村民吸纳为会员,并请来烹饪、宾馆服务、礼仪方面的老师,为村民开展培训,提高接待质量。
村民们越来越有经营头脑,有的把自家院子开成小夜市,有的做手工奶制品出售,有的开农家乐搞团餐接待,还有人开起了哈萨克刺绣合作社。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收入翻了好几番。
一业兴,百业旺。近年来,阿勒泰地区着力构建“千里画廊、百村增收、万户就业”的旅游惠民体系,一方面提高绿色、生态、优质农牧产品供给质量,使全域旅游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紧扣游客消费需求,围绕骆驼奶、冰川牛、大尾羊、黄金、宝石、沙棘果,开发一批游客喜欢买、方便带的“阿勒泰礼物”,带动更多群众依靠旅游增收致富。
阿勒泰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王君安说,目前,阿勒泰地区旅游业直接就业4万人,带动间接就业10万人,“这意味着全地区近1/4的人吃上了旅游饭。”
据王君安介绍,阿勒泰地区正在加紧制定冰雪大区规划,依托“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大力发展冬季旅游,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使冬季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六县一市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阿勒泰地区逐步形成了“串珠成链、连线成面、延伸城乡、覆盖全域”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今后,阿勒泰地区还将开发更多自驾游、徒步游、低空游、冰雪游、民俗游等旅游产品,加快构建“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解决“旅长游短”难题,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我们要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持续推进‘旅游+’,加大旅游与农牧渔业、文化、体育、商贸、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旅游中,把旅游业打造为群众的就业之路、增收之路、幸福之路。”王君安说。(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