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中亚研究
俄罗斯下大力提升乡村人气
日期:2018-11-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农场里一片丰收景象。(人民视觉)

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居民的孩子正开心地在农场里玩耍。(资料图片)

被称为“伏尔加河畔的珍珠”的普廖斯风景。(本报记者 吴焰 摄)

俄罗斯的农村、农业要走出困境,任重道远。既是产业的振兴、农村的振兴,也是生态的保护、文化的守护。莫斯科国立大学国外社会经济地理系主任亚历克斯·纳穆夫认为,以俄罗斯之大,农村发展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实行多元战略。只有充分考虑到经济、环境与社会平衡的农业发展模式、乡村发展模式,才是可持续、充满生机的。

以“重工业”“军工业”为产业支柱的俄罗斯,这些年,正期望借助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力,扭转“重工轻农”的跛脚现象,改变农村日趋衰落的局面,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

但俄罗斯的“农业振兴”之路眼下正陷入“人口短缺”困境。如何增加农业人口、提升农村人气,是俄罗斯农村地区发展迫在眉睫的难题,也是一大看点。

“人烟稀少”制约发展振兴

无论是从飞机上俯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01人的远东、西伯利亚一带,还是驱车行驶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的郊区,“地方太大,人口太少”,几乎是所有人的感受。俄罗斯政府的难言之苦——人口问题正极大困扰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人口只有1.47亿,且分布极不均衡——首都莫斯科人口就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近1/10,而国土面积占俄罗斯36.1%的远东地区,人口仅622万。

农村居民生育率低位下行、农村人口流失严重,是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俄罗斯跨越城市化拐点,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开始低于城市人口,80年代末已低至27%。2000年,俄罗斯全国农村人口只有3950万,政府虽几次出台促进人口增长的政策,但收效甚微。2017年俄罗斯农村人口还在继续下降,至3780万。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约有50%的年轻人有意离开农村。俄罗斯人力资源部门估算,到2026年,农村人口还将减至3170万。

谁来种地?如何激活乡村经济?这是俄罗斯农村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制度创新引发“人潮新动向”

2016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远东1公顷土地法》,以吸引人口落户远东地区,促进远东开发。根据法律,俄罗斯公民有权在俄远东联邦区一次性无偿获得至多1公顷土地的5年无偿使用权,用于个人住宅、农业开发、发展旅游或其他目的,到期后,在土地得到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可继续租用或获得土地产权。对“远东1公顷”土地上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政府还将实行财政支持补贴。

俄远东发展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在内,共有12.05万的俄罗斯人提出申请,其中4.28万人已通过审核获得土地。申请者中,42%计划建造住宅,26%计划从事农业,12%计划从事旅游业,8%计划开设餐馆、商店、加油站等。同时,有1569名土地获得者从俄政府获得总计2.57亿卢布(约合408万美元)资金支持。

俄南部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推动,同样“刺激”着这片热土。

俄罗斯联邦总统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亚历山大·尼库林,在前不久举行的“中俄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以俄南部别尔哥罗德地区为例,分享其农业生产发展位居全俄前列的原因:一是采取了综合性农业支持计划,不仅支持大型私人农业企业,还支持合作社和农户;二是创立了社会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同步改善;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这些创新之策,让别尔哥罗德“不仅成为多种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增加”。尼库林高兴地介绍。

“要人气”但忌“让人气”

因毗邻欧洲,俄罗斯西部相当一部分地区过去百年以“田园风光”“庄园文化”闻名,只是后来,因人口与资本逐渐向城市流动,渐趋衰落。如何走出衰败,是这些地方实现振兴的新课题。

对“人气”的认识,由此有了另一种视角。

位于伊万诺沃市东北43公里、被称为“伏尔加河畔的珍珠”的普廖斯,曾因“人多人少”纠结过。普廖斯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120多年前著名风景画大师列维坦游船至此的“邂逅”,为世人留下诸如《雨后的普廖斯》《寂静的乡村》等大批名作。很多人慕名前来普廖斯,旅游开发的呼声始终强烈。

但普廖斯的治理者们似乎不愿破坏这份“寂静”,仍保持着“不急不躁”的姿态——迄今,这里不通火车,没有长途汽车,若想抵达普廖斯,或像百年前的列维坦一样,搭乘伏尔加河的船只前往,或在最近的基涅什马火车站下车,再租乘汽车抵达。那山、那水、那树、那雨,甚至那里的人,一如百年前的风景画作。

事实上,“寂静的”普廖斯,恰以“百年不变”的守护,让资源在岁月的沉淀中彰显价值,不仅每年迎来40万人次的游客规模,还是不少政商名流青睐的度假之地。而政府对其旅游开发仍然“如履薄冰”。就在本报记者走访普廖斯时,一个受政府委托的社会机构正在街头调查,询问“心目中的普廖斯该如何更加合适迷人”,为未来规划精心设计。

对普廖斯的守护在俄罗斯引发诸多关注和思考。俄罗斯的农村、农业要走出困境,任重道远。既是产业的振兴、农村的振兴,也是生态的保护、文化的守护。莫斯科国立大学国外社会经济地理系主任亚历克斯·纳穆夫认为,以俄罗斯之大,农村发展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实行多元战略。只有充分考虑到经济、环境与社会平衡的农业发展模式、乡村发展模式,才是可持续、充满生机的。

(本报莫斯科电)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1日 22 版)

(责编:罗冰倩(实习生)、徐祥丽)

(原文地址)

责编:张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