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厚实底蕴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与绵延不绝,成就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辉煌历史。有机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到和精深之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作为自身建构的理论资源。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方式、成果都大加赞赏,对当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以肯定并寄以厚望,对中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也充满莫大希冀。无疑,这是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再次确认,也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借鉴
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思想理论资源,因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构建自身理论体系时对中国传统哲学大加赞赏。作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起者之一的菲利普·克莱顿在其著作《有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和生态灾难的一种替代选择》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指出:“中国传统无论新旧,用后现代术语进行重构,应用到当前的全球化形势下,能够提供最好的指导框架。”[2]在这里,克莱顿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借鉴和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智慧;另一方面,更要对这些理论资源进行后现代语境下的创新性改造和创造性发展。克莱顿甚至明确指出:“我们把这种将中国古代智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与环境思想的融合称之为有机马克思主义。”[2]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对于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性。
(一)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丰富过程思想
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过程思维,这种过程思维不仅出现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甚至出现在中国哲学传统最古老的文本《易经》中。”[2]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过程思想的四个核心特征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内在的连通性。
第一,过程哲学倡导的关系实在论,即每个事件都是由它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体事物。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著作《易经》中也有鲜明体现,即认为过程比事物更为根本。第二,关注非确定性的影响。即每个事件由过去构成并深受过去影响,但没有一个事件完全由它的过去决定。中国传统哲学中也蕴涵着同样的思想,即变化是事物的常态,事物始终处于不确定性的变化发展之中。第三,追求审美价值。过程哲学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则是由事件所包含的关系和创造力来衡量的。这种价值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内在的契合,如果不能辨识美,就无以理解价值;如果不能辨识和谐,就无以理解美;如果不基于整体的视角来考虑,就无法把握和谐。而在中国哲学名著——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字就经常用于表达这种所有事物间的潜在统一性。第四,强调公私平衡。过程哲学认为自由和责任是同样重要的,要追求个人自由与社会福祉的统一,以实现私人与公共之间的平衡。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涵着同样的思维,如儒家学说倡导的大同思想,就是对个人与集体生活和谐统一的期待。[2]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与过程哲学存在着很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基于过程哲学思想建构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哲学倍加推崇的原因。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过程思想也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
(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和”思维方式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适应性时,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面对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需要有一种更复杂和更根本的文化适应性,以适应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发展,这就需要以辩证的方式来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各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马克思辩证法是包含正题和反题的“合题”,矛盾双方因而被“扬弃”了。这种思想蕴涵于中国的道家思想传统中,中国传统文化把过程看做是差异互补的事物和原则之间重新建立统一与和谐。[2]可见,辩证法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思维方式上的内在共通之处,即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倡导辩证融合的中和思维。有机马克思主义积极吸收这种思维,并将这种思维贯穿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始终和应用于为资本主义寻求替代方案的实践探索中。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以关注和谐而闻名。道家思想认为,自然本身就由相互矛盾的不同方面组成,它们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智慧的人会意识到不同的观念不必要相互排斥,意识到不同观念之间具有‘道’的相互补充维度,道家致力于探寻使不同观点有效合作、协作共赢的方法路径。”[2]可见,道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后现代语境下,为应对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不公,需要抛弃二元对立的极端思维,建立一种辩证的中和思维,融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传统意义上被看作是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各自优点。因而,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因为我们在这场争论中追寻‘道’,即找寻到一条中间的道路”[2]。这就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即其所主张的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元对立的、走向共同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其他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有机马克思主义除了对上述两种主要思想资源进行了借鉴运用外,还在其他多个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如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生态思维,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性,“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人类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家还鼓励人类与自然等更大的整体和谐共存。”①可见,道家思想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与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生态思维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再如,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类与自然以及同在一个生物圈的其他物种平等相处、和谐共处,这些主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着内在契合之处,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仅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充分地考虑到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最后,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中的原子论和碎片化思维,倡导建立有机共同体,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主义”[2],这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借鉴。总之,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在多个方面都充分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从而为其理论体系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关注和期翼
与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借鉴和学习相比,有机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还是对中国政府在世界上率先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有机马克思主义都大加赞赏和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把领导未来世界变革的力量寄托于中国,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期望寄于中国。
(一)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认同与倡导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被引入各国之后,都要与本国的文化传统进行文化适应性调整,这样才能适应本国的现实需求。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正体现了这一点。为此,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独特文化背景的这种调整适应,正在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背景已与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德国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了。”[2]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效结合,正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期待和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在适应各国具体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不断调整、创新和发展,以达到在各国具体实践中发挥引领性作用的目标。
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还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进行了一系列评析和赞赏。如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以农村地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运动,而不是仅仅依靠城市里的无产阶级。”[2]显然,在这里,有机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把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机结合是持肯定的赞赏态度的。而把目光转向当前社会,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当今中国正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改变和适应。……中国领导人正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之间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以建设有道德的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公民。”[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性发展正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期待和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式,这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充满期待的原因。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肯定与支持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寄予了厚望,有机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在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当中,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遗憾的是,美国不会起到领袖的作用,其他国家也不足以发挥主导作用。”[2]可见,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当前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道路不但是中国人民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也是引领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能够引领未来世界的发展呢?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是基于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摆脱现代主义的错误假设,并与中国的文化语境、具体国情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思想。第二,现实状况已经表明,在政治和经济上,中国都已经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发挥引领作用。第三,中国的政策没有追随美国模式。中国模式在某些方面避免了美国发展模式的弊端,实现了对财富积累的适当控制,财富的积累保持适中而不过分,市场运行与政府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一致。[2]从这里可以看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支持是建立在客观分析基础上的,即从科学理论指导、现实发展状况和制度内在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和科学总结。尤其是在理论指导方面,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中国领导人也正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作一创新性的拓展,以为这些新的经济和社会实践提供指导。”[2]有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是光明的,建成基于共同福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也指日可待。
(三)对中国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寄予厚望
基于现代性假设基础上无限制的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不公。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破解生态危机,消除社会不公,就要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建立有机共同体,呼吁全人类联合起来建设基于共同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希望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也是中国,“小约翰·柯布说:‘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我们赞同他的观点,确信在整个世界,当今中国是过程思想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生长的最肥沃土地。”[2]可见,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
有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希望在中国,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和分析的:一方面,中国领导人的倡导和政府的积极行动。“八年前,中国领导人率先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目标,这难道还值得惊讶吗?”[2]“随着生态危机在中国的快速蔓延,上至国家领导,下到普通民众,正在逐渐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为迫切需要的优先任务。”[2]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另一方面,中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内在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内含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它是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然演进的一部分。”[2]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内在地蕴涵着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而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思想理论的指导。总之,率先建成基于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的希望在社会主义中国,其领导者也必将是社会主义中国。
三、自信、坚持与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吸收中国元素的启示
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有机马克思主义充分彰显了对中国的肯定和信心。无论是在理论体系构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哲学智慧的借鉴和改造,还是把领导世界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寄托于中国,都直接或间接地彰显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元素,彰显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和期冀。进一步来说,这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坚定“三个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树立理论、制度、道路“三个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和理论的科学性都直接或间接地加以肯定,并且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国际社会在客观研究和分析基础上的肯定和赞赏,是我们树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重要信心来源,也是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动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3]树立“三个自信”的信心来源正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与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树立“三个自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
树立“三个自信”要求我们首先能够客观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在理解和分析现实发展状况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繁荣发展。同时,“三个自信”的树立要建立在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现状之上,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趋势,坚定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信念。最后,树立“三个自信”还要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制度、道路”三个方面的创新需要全面协调推进,不仅要实现三者的各自突破与创新发展,还要实现三者的有机互动、融合发展。理论指导制度和道路创新,制度创新为理论、道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道路创新为理论、制度创新提供现实基础。总之,“三个自信”的树立不仅要立足于当前,还要着眼于长远;不仅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要了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发展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已经给人类造成了难以消除的灾难,如果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而不加反思,人类终将走向自我覆灭的道路。为此,社会主义中国率先提出了走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这也是对现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替代,这一做法得到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赞赏。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希望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对于这一点,需要客观辩证分析,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优势所在,这也是国外学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希望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任务所在,要踏踏实实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谋发展、促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打好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4]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于国于民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要落实到政府领导人认识的层面,还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态思维,树立生态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当然,生态实践是关键,建设生态文明最终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促使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生态、控制污染、节约资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奠定根基。
(三)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新性转化,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这就需要,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摒弃文化糟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发挥文化塑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要在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中汲取文化营养,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增强根基意识,夯实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实现二者的双向共生与共同发展。
注释:
①Jay McDaniel,“Ten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Thought and Process Thought,” on his “Jesus,Jazz,and Buddhism” website,posted July 7,2013,http:www.jesusjazzbuddhism.org. 原文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赫泽凯尔,孟献丽.有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和生态灾难的一种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序8;序8;14;174-181;88;248;249;序7;78;85;87;序7;8;87;序18;序7;12;13.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