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成为一产发展的新目标。
新疆是农业大区,农业提质增效对于提升全区经济发展质量意义重大。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全区农业调结构、提质量、促升级,不断朝着“一产上水平”的目标迈进。
提质重绿色
2017年9月,第三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上,在农业部授牌的8家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产品中,我区奇台面粉榜上有名。这意味着,奇台面粉将作为国家“升级版”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代表,以过硬质量,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
3月30日,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局了解到,2017年,全区加大“三品一标”申报和管理力度,有效期内产品1300个,同比增长21%,这些产品代表着新疆特色,更代表着新疆农产品的质量。
“伊犁州农业局去年共抽检45种蔬菜水果1.9万个样品,平均合格率达98%以上。”伊犁州农业局副局长周武臣介绍。
去年,全区在50个县市开展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和水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较上一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稳中有升,更加保障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固然重要,但从种植业源头管控更为关键。
2017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7%,全区大中型沼气工程124处、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45.2万座,推广秸秆还田2415万亩。值得一提的是,全区建成67个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和375个回收网点,农膜总体呈现“增量有效控制,存量不断下降”趋势。
“今后,全区农业以提升新疆大宗农作物供给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生产由追求‘量’向追求‘质’的转变。”自治区农业厅党组书记朱岗说。
科技促示范
去年底,吐鲁番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种植区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记者了解到,“中国第一,世界有名”是申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基础条件,不但要求特色优势显著,还要在市场机制运转、引领示范等方面具有先进经验。这意味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必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示范意义。
紧接着,库尔勒市今年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香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10万亩以上。
放眼全疆,各地都在围绕特色,通过新模式、新手段、新平台,努力提升特色农业的“现代范儿”。这其中,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自然不能缺席。
截至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210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4%,全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5.3万个。2017年,全区支持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
“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进步。”朱岗说,2017年,全区在6个县市启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试点,1个县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同时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成益农信息社105个。
节水农业的发展更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自治区农业厅数据显示,我区已累计推广高效节水土地面积3422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3218万亩,节水25亿立方米。数据背后,是我区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
塔城市博孜达克农场的职工胡风梅说,自从安装了滴灌设施后,她和家人穿着雨靴、拿着铁锨,甚至头戴照明灯连夜浇水的情况成为了历史,她家的150亩地只需要按时开关阀门就能完成浇水、施肥工作。
融合增效益
截至目前,我区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509家(其中国家级32家),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23个,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园区43个……这些大大小小的“支点”共同构成了撬动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其带动下,我区农产品“原字号”的标签正在一点点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新疆精深加工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多。
3月31日,记者从昌吉州农业局了解到,昌吉州已经培育了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5家,截至2017年底,全州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341亿元。
与此同时,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正在成为不少农村地区的发展新模式。
“我们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而且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巴州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巴州农业局局长杜勇军说,巴州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达453个,2017年全州的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11.3亿元。
产业融合正催生更多的新成果:我区已经认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7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1个,评定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星级示范企业164家。2017年,全区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达6370家,营业收入39.7亿元,同比增长16%。
“今年,全区将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推动园区、企业、基地和产业联动发展。”朱岗说。